为什么美式制度在海地行不通? | 循迹晓讲
◎ 循迹 ·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
◎ 作者:瑞鹤
◎ 编辑:马戏团长
◎ 全文约4500字 阅读需要12分钟
◎ 本文首发于【循迹晓讲】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
要说这世界上最没存在感的国家,海地大约算一个。要不是什么灾难,这个国家很难进入大家的视野。今年到现在,海地也就俩新闻,一个是8月的地震,再一个是稍早时候总统被暗杀。
地震这事儿,新闻上是这么说的——“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称,犯罪活动是影响救灾工作的另一因素,从太子港(海地首都)到该国南部灾区的主要公路被帮派控制,使人道主义救援物资难以进入灾区。截至当地时间8月17日,莱凯市已有三家医院收到了医疗物资,可为3万名受难者维持3个月的治疗”
一个国家遭了灾,需要联合国救助倒没什么,但是救灾能被犯罪影响,而且主要公路被帮派控制,这就真的缺了大德,从现代政府最基本的职能上讲,海地是不合格的,甚至说,海地是无政府状态,也说得过去。
◎ 海地地震之后的样子
◎ 其实,海地地震前也没好到哪儿去
但是,“无政府”不代表没总统。地震再往前一阵子,海地总统被暗杀了。过了几天,更多的细节披露,这群暗杀者没啥高科技,就是深夜闯进总统官邸,找到熟睡的总统扫射了一顿,整个过程中,总统卫队没人受伤,连个给总统挡枪的都没有。这总统死的太窝囊。
◎ 海地被刺杀的前总统莫伊兹在视察仪仗队
总统可以这么随随便便的杀,海地得有多烂啊,事实上,海地确实烂。美国前总统川普说,海地是个“毫无希望的粪坑国家”,从各个意义上说,川普说的没错,海地是整个加勒比海地区最穷的国家。甚至有的地方,有人饿的不行开始吃土。混到这样子,也难怪川普骂人。
但海地以前的历史可不是这样的。
说起来,它是世界上第三个建立的共和国。这个国家的宪法和制度基本抄的都是美国独立宣言,建国时理念非常美好,但它却一路堕落到今天这样子,这当中的故事,是真的令人唏嘘不已。
◎ 海地建国的理想和历史
海地位于伊斯帕尼奥拉岛上,这个岛位于古巴东边,离美国不远。
自从西方殖民者发现这里,西班牙和法国就不断地争夺此地,最终,17世纪末两家达成协议,一人一半,西班牙人拿走了东边,也就是今天的多米尼加共和国,而法国拿走了西边,这就是今天海地的前身。
◎ 海地在全球的位置
海地特别适合搞种植园。整个18世纪,欧洲市场上一半左右的蔗糖和咖啡都产自法属海地。在当时,糖和咖啡可是大宗的硬通货,不少法国贵族靠着在海地投资种植园,赚的是盆满钵盈。当然,这背后是对黑奴的残酷压榨。当时黑奴的三角贸易,从非洲开赴美洲的贩奴船,有不少都是以海地为终点的。
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,两年后,海地黑奴造反,此后的近十年中,海地进入了完全无秩序的“大逃杀模式”,黑人的数量比起白人占有绝对优势,所以白人能跑的都跑了,跑不了的就都被杀死。
19世纪初,海地成为了美洲独一无二的黑人地盘,种植园奴隶出身的杜桑·卢维杜尔横空出世,被推举为这群黑人的领袖。
◎ 那几年的白人在海地基本就是这样的命运
这下子英国人不乐意了,海地位于加勒比海的中心地带,而加勒比海对英国战略地位很重要。在这里黑人当家作主,当时的英国人看来那就是大逆不道,怎么会容忍这种事情呢,必须灭了它。
但英国人这一插手,原本内斗的法兰西和刚刚独立的美利坚,都意识到这是个拖住老冤家的好机会。给钱给枪,扶植卢维杜尔跟英国人打游击战,这英国皇家海军虽然厉害,但陆军在热带雨林打游击战是真不行,而且英国人打仗是要衡量收益成本的,打仗旷日持久,这肯定不行,最后英国佬乖乖退出了海地。
于是卢维杜尔宣布建国,海地成了全球第三个共和国。
背后有美利坚和法兰西撑腰,海地建国时的宪法,是依照美国和法国宪法制定的,所谓主权在民等等,美法两国宪法有的词儿它都有,而且既然是奴隶当家作主,当然就在宪法里宣布永远废黜了奴隶制,这比隔壁落后的美利坚不知道进步到哪里去了。
◎ 19世纪的动荡
口号很高尚,但再高尚的口号也得执行,海地的黑人们几乎都是奴隶出身,种植园主们只教过他们咋种甘蔗,可没教过他们怎么办议会。所以海地刚独立,就跑偏了。
国父卢维杜尔操纵宪法,直接规定了自己这个大总统可以任职终生,且有权指定他死后的“唯一选举人”,这不就是皇帝嘛,法国不高兴了,直接把他赶下了台,并把他囚禁至死。
◎ 让-雅克·德萨林(1758年9月20日—1806年10月17日),海地革命的领袖。海地总统、皇帝、国父。领袖杜桑·卢维杜尔的亲密助手。1804年9月,他自立为皇帝,称雅克一世。他仇恨白人,没收白人的土地,不准他们拥有财产,发起消灭白人的运动。1806年10月17日在太子港附近遇刺身亡。
不过,他的继任者让-雅克·德萨林完成了他的称帝伟业。当然这也是有样学样,他听说法兰西那位拿破仑准备称帝,就“从拿破仑故事”,在海地称帝——其实这么说也不准确,他称帝比拿破仑还要早几个月。当然,他这么一搞,手下人又都觉得“皇帝轮流做,今年到我家”。这雅克的“皇帝”当了不到不到两年,手下就把他刺杀了。
此后这种闹剧不断重演。总统上台后不是迅速被推翻、遇刺,就是“化国为家”,直接称帝。
此后的一百年,海地就这么翻来覆去的来回折腾着,一百年里换了近九十位总统,平均下来年年都在闹政变。这时候,海地已经彻底堕落,成了加勒比海地区最贫穷的国家之一。
◎ 美国都救不了
1915年,海地又双叒叕一次爆发了内乱。这时候,美国人终于忍不了了,派出海军陆战队登陆海地,维持秩序,并正式接管了海地的政权。
美国入侵海地,接管政权,也是有自己的考量。从道义上讲,那会儿自诩美洲的老大。眼看海地混的这么惨,当大哥的无论如何也得拉一把。新教徒自诩为“山巅之城”,但是山巅之城附近出现了一个垃圾堆,无论如何要管管。当然,美国人也有私心。海地离美国这么近,要是条件合适,美国准备把它吞并,反正这事儿在夏威夷又不是没干过。
但占领一个地方是要成本的。在这方面海地简直是个无底洞。从1915年到1934年,光替海地还外债,美国就花出去2400万美元,至于帮海地平息内乱、恢复生产、建设学校,花的钱远远不止。美国还首次帮海地建立了一支警察部队,这是侵略者干的事儿?美国人都快成活菩萨了。
◎ 美国二十年援助海地的钱,足够再至少攒出一艘大黄蜂号级别的主力航母了
直观点说吧,二战那会儿美国的大黄蜂号航母造价是3100万美元,要是不去占领海地,美国还能多凑至少一艘航母出来,没准儿在太平洋上能快点杀到东京。
但钱花出去连个响都没听到,有句话叫“佛不渡无缘人”,美国砸了这么多钱进去,海地离一个现代国家还差的很远,从各个方面看都是美国的拖累。刚好那会儿经济危机,美国人自己也没钱。到了1934年,时任总统小罗斯福果断地结束了美国对海地的托管。
不过,美国也不是拍拍屁股走了不管,临走时,他们帮着海地完善了各种制度,海地的医疗教育可以和美国无缝接轨,还给海地指认了一位任期四年的总统。
可是,美国人一走,海地总统文森特立刻把总统任期从四年改成五年,并加紧贪污。他的任期内,隔壁多米尼加曾赔款海地75万美元,文森特总统抹了个零,把其中70万抹进了自己的腰包——一切又回到了19世纪的老样子。
美国人其实对海地也算是够意思的,那边二战和朝鲜战争刚刚结束,冷战谁也不知道会不会玩脱变成热战,就在这么恶劣的情况下美国还惦记着海地。1957年,在美国人的监督下,海地搞了首次全民、公开、透明的总统选举。
美国的宪法、美式的选举、美国人一手带的经济、办的教育,这总该好了吧?没成想,这次选举却成了海地真正噩梦的开始。
◎ 上阵父子兵
海地选出来的总统叫弗朗索瓦·杜瓦利埃。他从政前曾是医生,不但为穷人免费看病,还许诺每一个他的支持者,说他上台后要建立一个民主、公正、廉洁、高效的政府。不仅如此,杜瓦利埃留学过美国,业余时间还喜欢关心时政,忧国忧民,写了一些论黑人地位的著作——就是一个典型左派知识分子的形象。
这么德才兼备的好医生、意见领袖,海地人民很难不支持,于是在众望所归之下,杜瓦利埃高票当选海地总统。
不过,当了总统之后,杜瓦利埃立刻原形毕露。修改宪法,让自己终身任职,打击反对派,这些都是基本操作,杜瓦利埃青出于蓝胜于蓝。他建立了特务组织通顿马库特,这个组织只效忠于杜瓦利埃个人,负责在海地全国范围内执行对民众的监视、跟踪、绑架、暗杀活动。
该组织高峰时期人数多达数万人,而同时期海地军队只有5000人,海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特务国家。
有了各种手段监视人民和政敌,杜瓦利埃觉得自己的位子稳了,开始疯狂敛财。他对全国的公私资产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贪污。在他的英明领导下,海地的经济数十年如一日地负增长,民众陷入了赤贫。
◎ 海地独裁者杜瓦利埃
经济垮了,杜瓦利埃却依然敛财有术,他在全国发行彩票,给已经赤贫的海地人民制造“一夜暴富”的幻想,却私下里把彩票中奖者都内定为家属甚至他自己。等到海地人连买彩票的钱也没有了,杜总统又想了一招,他与邻国多米尼加签订“劳务输出合同”,逼迫海地人民去给多米尼加做“国家义务劳动”。而获得的钱,又全进了他个人的腰包。
杜瓦利埃这样子,让美国对海地彻底失望了。美国怕再干预海地政治会让杜瓦利埃效仿隔壁古巴倒向苏联。只要海地不赤化,想怎么闹随他闹吧,反正换一个也未必更好。
◎ 老杜和小杜
于是杜瓦利埃在海地当了整整14年的终身总统,临死前又再度修宪法,宣布总统候选人的年龄下限变为18岁,以便让儿子小杜瓦利埃接班。1971年之后,小杜瓦利埃继承老爹遗志,继续在海地勤恳的刮地皮。
1985年,当忍无可忍的海地民众终于将小杜推翻时,他是带着9亿美元的巨款走的,而在杜瓦利埃父子两代人的祸害下,海地已经彻底穷的没有希望了。
◎ 毫无希望的现状和结论
在工业上,海地完美的错过世界经济战后发展黄金期,农业的情况也不乐观,杜瓦利埃父子竭泽而渔式的乱砍乱伐、过度开垦,让海地水土流失严重,大半国土成为不可耕种的废地。而人口膨胀的同时,海地的教育却没有跟上,1985年海地中学与监狱的比例是1:35,中学教师同军队的比例是1:189,全国有75%的人是文盲。
要工业没工业、要农业没农业、人口密度超大、还一多半是文盲。此时的海地彻底躺平,将外国援助作为国家的“支柱产业”。
◎ 海地人民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吃土了
对外援的争抢,又不断加剧着海地的腐败和党派的分裂,在这个可悲的国家里,只有这点外来援助可以争抢了。海地一千多万人口,却有100多个党派,今年遇刺的总统,说实话就是个丐帮帮主,但他既然当了总统,肯定会把外国援助往自己口袋里装,这引起了反对党不满,迫不得已,就只好用物理手段请他下台了。
◎ 海地的住房
海地换了总统,但整个悲惨的命运一点都没有得到改变。美国的国父亚当斯说的很透彻:我们的宪法,仅仅是为有道德感与宗教感的人民制定的,对任何其他政府来说,它是完全不够的。
今日海地的悲剧,无疑印证了亚当斯当年的这个预言。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家,的确不是一群奴隶能建造起来的。
(END)
——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——
苏联给中亚留下什么遗产?| 循迹晓讲
在古代,逛青楼是怎样的体验? | 循迹晓讲
工业革命为何没有出现在近代中国?| 循迹晓讲
从拥护到反抗:纳粹如何失去苏联人的“民心”?| 循迹晓讲